周伟华教授CSAMSE管理实践奖获采访

关于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经历访谈

访谈对象:周伟华教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 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现任浙江大学数据分析和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 大数据+分析和 管理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浙江省高校水平创新团队“数据分析和管理”负责人,浙江大 学-麻省理工大学“食品供应链系统化风险管理 ”项目中方负责人。

采写:李娟(南京大学)、陈奕蒙(南京大学)

学术顾问:薛梅(波士顿学院)、何龙飞(天津大学)、罗俊(上海交通大学)、姜广鑫(哈 尔滨工业大学)

总顾问:陈方若(上海交通大学)、张维(天津大学)

按:浙江大学周伟华教授团队关于“血液制品采集、生产与分配问题研究及应用 ”工  作获得了 2023 年华人学者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年会(CSAMSE)的管理实践奖(一等奖, CSAMSE 理事会于 2024 年 5 月 21  日在南京采访了周伟华教授。希望他的分享能够传递出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也希望他的分享能给同行们带来启示。

 

CSAMSE:恭喜您和团队关于“血液制品采集、生产与分配问题研究及应用 ”工作获得了 CSAMSE 管理实践奖(一等奖)! 我们汇总了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如何与业界人士保持良 好互动关系、如何建设团队和培养学生的相关的问题,希望请教您。

周伟华:非常感谢 CSAMSE 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很荣幸有机会分享一些我研究过程的经 验和教训。

***如何理论联系实践***

CSAMSE:如何切入和抓取真正的实践问题?您最早发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可以应用于 实践是处于怎么样的一个契机呢?

周伟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互动。最早接触实践问题还是我读 博士的时候,当时我的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李忠义(Chung-Yee Lee)教授受邀去香港 空运机场做咨询。当时,香港机场货运大楼 HACTL  的吞吐量已经达到瓶颈,政府说要新 建一个货运处理的设施,HACTL 感受到了发展威胁,所以请我们去看看能不能帮他们提升 一下处理效率。我们就过去帮他们提升了大概 20%左右的效率。这就是我最早把管理科学 知识运用到实践的经历,体会到课本的理论知识能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做出改

工作几年后,我更感觉到了理论在实践中真能发挥作用。我们帮助阿里巴巴开发库存 配置的算法,帮助小米优化全国配送网络,帮助京东到家改善需求预测和补货,帮助医院 改善血液制品的管理等。

理论可以用于实践,反过来实践也可以启发研究这也是我非常愿意开展大量应用实 践工作的原因。我博士论文中的很大部分是受实践启发获得的研究想法。还是在攻读博士 学位期间,李忠义老师带我去做香港和记黄浦码头的运营改善项目。调研过程中,我关注 到集装箱运输的问题:中国和美国之间的集装箱运输需求是极不平衡的——从中国到美国 的集装箱都是满的,而从美国回中国大部分集装箱是空的。当时业界都说这是个难以解决的困境。这就引发我去思考,在这种特殊的需求结构下,在中美之间提供集装箱运输业务  的企业,他们会如何去应对这个问题?他们的竞争会是什么形态?基于这些思考,我构建  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看似违反直觉的结论:比如虽然不平衡的需求带来了巨大  的空载成本,但是对于货运公司其实是有利的,并非所谓的困境。我将这个研究工作投稿  到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期刊主编一看就很喜欢这个题目,认为这个题目  很重要,却少有研究。论文很顺利就发表了。到现在为止,这篇文章的引用率还很高,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该方向的研究。这是第一次,我体会到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到实践, 能启发我做出好研究

 

CSAMSE:您提到实践启发研究,比如空箱运输问题。您研究得到这个结果之后,有没有 一些机会和渠道再去和这些集装箱运输公司负责人去交流,影响他们的思考理念?

周伟华:读博士的时候我还年轻,工作的重点确实还在发论文上。做完研究后,没有主动 和集装箱公司负责人交流。但是,我博士毕业后,到了浙江大学工作,就主动去浙江宁波 港做调研,希望帮助宁波港做些资源调度改善。可惜条件并不成熟,没有继续深入。

 

CSAMSE 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除了获得 2023 年 CSAMSE 管理实践奖(一等奖) 的“血液制品采集、生产与分配问题研究及应用”,还有关于水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 研究。能否请您简要介绍已有的将管理科学与工程方法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案例的心得。应 用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周伟华:我自己的心得是:首先,要找到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问题,能从企业的实 践中清楚地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化的目标和约束,有清晰的边界。很多时候,企业有 改善意愿,却无法明确具体需求。

其次,要有可验证的预期成果。管理科学与工程方法应用的一个瓶颈是我们能否给出 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很多时候,我们希望企业按我们建议的做出改变,但是企业内部 会有不同声音。只有拿出硬指标,体现方案的优越性,才可能让企业真正信服和落地我们 的方案。

再次,要有比较柔性或者鲁棒的模型和算法, 以便应用和调整。也就是说解决方案不   能太复杂、太精确。虽然理论最优的解决方案很漂亮,性能很好,但是太精确的解通常比  较刚性。这是成功应用的一大障碍。因此,解决方法应该很灵活,能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

第四点,要有可以对话的人。我们开展的血液有关的工作,在和血液中心、医院沟通 的过程中,双方用的话语体系、术语都不太一样,最初的沟通非常困难。比如,医院在做 血液库存管理的时候,他们自己基于长期的经验也发展出一套说法。但他们的说法,和我 们的术语是完全不一样的。反过来,我们说的医院也无法完全理解。因此,大家要通过长 期的对接才能理解彼此。

第五点,企业要承诺投入资源。如果企业不愿意投入合理资源,那应用肯定做不好。 只有企业投入了资源,企业才会重视这件事情。

最后,双方拥有共同愿景。解决一个问题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相互了解和对话,随后, 方案的落实也需要企业有改变的勇气和学者认真的付出。所有这些,只有双方有共同的愿 景的时候才可能达成。

 

CSAMSE 从结果上看的话,能落地的是一些算法,这个算法是计算机系也可以做。怎么 强调里面有管理科学工程问题的特征?

周伟华:这个有点挑战。可能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他们也不明白这中间的区别。他们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会去找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或他们的软件系统供应商,因为很多解决方案是要由软件系统来实现的。而且,也确实计算机领域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很多交叉。我通常会跟企业说清楚,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更好方案而不只是一个可用方案,很多时候计算机公司只是提供一个可用方案。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企业感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规范性。我们不是简单提供一个可运作的方案,我们会提供清晰定义的问题、可论证的方法、可验证的结果,有一整套的方法帮助企业认识和挖掘背后的管理逻辑,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改善。

 

CSAMSE 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得一些体系化的结果,需要去设计一些理论假设。学者有 时候会发现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是有距离的。理论模型有时会做出非常强的假设,而现实往 往会有各种不符合假设的情况。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矛盾时刻? 是否有过某一方面的妥协?

周伟华:这样的矛盾时刻肯定存在。但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方法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 实践去做一些假设的取舍。如果假设太强,以至在实践里面用不上,那肯定是不合适的。 理论要指导实践,那必须能反映实践的特性。反过来,我们由实践启发来做一个论文,这 个理论的假设通常是以实践场景为基础去设定的。但这个设定也不能太特殊,它得有一定 的通用性,否则就失去了更普遍的指导意义。

 

CSAMSE 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然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去能够发展一些比较好的项目。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平衡理论探索与实践需要?学者感兴趣的可能不是企业最关心的。

周伟华:要同时兼顾理论探索与实践需要,真的很难。首先,我想作为学者,特别年轻学者,工作重点还是发表论文。但我们至少要保证这些论文的研究问题是来自于实践或者是 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一定要避免坐在办公室里面看着文献想象出一个问题。其次,可以 带着两个目标去企业做实践,一个当然是推广自己研究的应用,使自己的研究产生更多价 值;另一个是帮企业做些事情,让企业来支持你的研究。比如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数据, 而这些数据没有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是非常难获得的。通常这些数据也是很复杂,散布在企 业各处,只有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才能更了解它的数据结构,能更好地用好这些数据。难有理论探索与实践需要可以同时满足的情况,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定是非常幸运的

 

***如何与业界人士保持良好互动关系***

CSAMSE 如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绍出去?

周伟华:首先,要主动接触企业。我博士毕业刚工作的时候,我就跑到宁波港去,但是宁 波港没有机会。然后我做了有关血制品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之后,我就主动跑到浙江省血液 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去跟医疗系统的人交流。和京东到家、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 合作,都是我们主动跑过去的。其次,做好研究工作的推广。多出去做做报告,宣传宣传自己。别人知道了我们能做什么,他们也会主动找到我们。

我们越和实践接触多,就越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样可以形成理论到实践,然后实 践中又发现新的研究问题的良性循环。而且从同行评委的角度来看,从实践中找到的理论 研究问题,会让他们眼前一亮

 

CSAMSE 您是研究做到了什么阶段,开始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和调研机会的?

周伟华:我是在理论的研究有了论文发表之后。因为研究论文发表了, 自己心里有点感觉 了。 自己有点东西后,我就去酝酿实践调研的问题,去主动接触企业。

 

CSAMSE怎么和企业或者政府维护长期的良好关系?有时候研究可能坎坷,可能半年时 间都没什么进展,去找他们也没什么实质性内容交流。

周伟华:要和他们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除了研究方面的合作之外,你可能还得有一些非  正式的交流和合作。你要跟他交朋友。这是个系统工程。我现在合作的对象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企业,一类是机关单位。我发现,两种合作的模式不太一样。

机关单位有绩效考核改善和课题申报的诉求。比如说我们和食品监管局合作,他们最 主要的目标是改进自己的监管效率,这和我们的指标是完全一致的。除此之外,他们也有 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些我们都可以一起。

企业有绩效改善的诉求。如果和他们的绩效有关,他们也会很认真地推进合作。与企 业合作的一个挑战就是企业人员变动较频繁,因此,与企业的合作最好是形成常态化、机 制性的合作关系,不能仅依赖于个人的联系。

 

***如何建设团队和培养学生***

CSAMSE 基于企业项目的研究想做出好的科研成果,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个时间跨度 是超过了硕博生在校时间。并且,企业项目需要很多前期不产生论文的工作。您是怎么激 励和协调硕博生参与实践项目的?我知道您的一位已经毕业的博士生陈寿长,他的研究和 实践就都做得非常好。

周伟华:我对个体学生的期望是怎么样的呢?我希望培养比较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学 术水平高,还需具备良好的组织与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学术发展上的要求。我一般也会 用学界通用的规则:一个博士论文必须要有三个研究工作。我希望,这三个工作都能达到 UTD 期刊水平。不一定都能立刻发表,但是至少在毕业的时候,你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另 一方面,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实际的企业项目。我一直坚信,好的研究工作应该是来自实 践驱动的或可以指导实践的。所以我要求博士生们在求学过程中要参与 1个横向课题、负责1个横向课题。在这个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和沟通能力。这是他们的毕业要求之 一,他们也认可这个理念。

为了保障学生培养的连贯性我的团队聚焦若干有潜力的、可持续研究的方向。目前,我最主要的三个研究的项目,一个血制品供应链的研究,一个是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研究,还有一个人机协同决策的研究。这三个我都有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大概三四个人的团队在做。新的学生加入时,我会根据他的特长和兴趣分配到某个团队中去。这样他就可在团队中获得师兄师姐的传承,然后再传承给师弟师妹们。

 

CSAMSE 不管是关于血制品供应链、食品安全,还有您在 2023 年初在美国参与主办“ 中 美供应链外交倡议 ”智库会议,都是中国的实践问题。您都是基于中国的实践问题去发表 文章,合作者也包括国际学者。您怎么去说服他们关注来自中国的问题?

周伟华:最重要的还是共同愿景和互补能力。在合作研究的论文方面,我们要能凝练出有 意思的研究问题,还有一些可以利用的研究场景和数据。这些对于国际学者们是很有吸引 力的。然后,在合作研究的项目层面,则主要依靠互补的能力。像我们和 MIT 学者们在食 品安全方面的合作,是我们双方都认为食品安全这个话题很重要,然后有共同的研究基金 申请的机会,而我们双方正好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因此,我们从 2017 年开始合作至今。还有关于中美供应链外交的合作,也是因为双方都有促进中美交流的愿景,所以才能突破很多现实的障碍,促成中美企业家和学者的对话。后面我们还会持续地努力推动这个活动。

 

CSAMSE 和 MIT 学者最初是如何建立联系的?

周伟华:这个确实有偶然的因素在。我们之前在会议上聊过,MIT  的老师们知道我们在供 应链管理做得还不错。然后正好有个合作的申请基金的机会,我们就基于共同愿景去做了 这件事情。现在,我主动邀请 MIT 学者加入我们的团队来做更聚焦的中国的问题。

 

CSAMSE 接下来,请您介绍正在做的其它实践项目?您对于想走您的科研风格道路—— 把自己的研究用到实践中,然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者有什么建议呢?

周伟华:现在我自己的研究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机协同的决策。我们曾为行业头部的企业开发过一些自己觉得比较先进的算 法,但是后来他们没能让这个算法在企业真正落地。为什么?算法本身没有问题,但还要 和使用的人以及应用算法的系统结合。你会发现算法做得再好,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应用。所以尽管现在人工智能、算法越来越强,但只有与人有效协同,才能发挥算法真正的效用。这是一个非常挑战的问题。因此,这就成为了我的一个研究领域,更侧重于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探索。我另外两个重点做的方面就是刚才提到的食品安全和血液制品供应链。

之前我做的研究主要是凭兴趣,发现某个现实问题有探索前景,可以发个好文章,于是就去做了,没考虑其它因素。现在,我可能就会更慎重地考虑选题。我会选定一个领域,既可以产生一些好文章,又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社会影响力。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除了可以帮助企业做很多事情,也可以着眼于一些公益问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基于这些考虑,我目前就聚焦于食品安全和血液制品供应链研究。

对于年轻老师,要慎重地考虑研究选题,忌讳东打一枪西打一棒。最好是聚焦于某个行业,深入地去做,把研究和应用做透。

 

CSAMSE 非常感谢您的真挚分享。今天在现场做记录的同学是南京大学本科一年级同学。 她也准备了一些问题。

学生:周教授好!科研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消磨热情的事情,您是如何维系同学的科研 热情和动力的呢?

周伟华:我的学生一进来,我就先跟他/她“打预防针 ”:告诉他们科研是“苦 ”的,会跟他们讲刚才我自己的那些失败经历。他们会面临研究方面的挑战,可能研究了一年但做不出任何结果。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我们不知道问题是否有答案。研究失败是常有的事, 对此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但是,我也会告诉他们,科研是一件你持续投入之后肯定有产出的事情。可能论文没做出来,但你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掌握的方法和工具,包括失败的经验,这些都是未来科研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所以做科研需要长期投入、长期成,不能只关注看短期的发表与收获,要把科研当做一项事业。还有一点,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导师能够看到学生的每一丁点的进展,并即时表扬他们,这对于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很有帮助。

 

学生:如何从自己的众多兴趣点中发现一项最适合自己、能够扬长避短的科研方向呢?

周伟华:这个也比较难,需要时间去沉淀。你要相信自己的老师,相信老师对你能力的评 估,他可能会发现你适合做哪一类型的研究。除此之外,你要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要把 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

 

学生: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很好奇在理科的研究当中,会不会有需要与文科理论协同的时 刻?也许很多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文化。

周伟华:和文科理论的协同很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的很多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  题,甚至是文化的问题。比如说人机协同的决策,需要考虑人的心理的感知、认知和行为。 再比如,我们一些决策和行为的研究,要和社会的背景结合起来。我们关于食品安全的研  究,也涉及到如何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很多时候,他不愿意  照着事先签订的合同去执行。我们也许就会说这个农民没有契约精神。但实际上如果你仔  细了解了农民,你就会发现不是农民不愿遵从契约精神,而是农民实在太弱势了,受到的  保障特别少。这些看似违反契约精神的事情,是他们保护自身利益的无奈之举。这就是农  村社会的现实,不能把它简单地说成农民不讲信用。如果基于人文的理论和关怀,去开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一定是好研究。

 

学生:作为一个学者,您如何分配科研、项目落地以及兴趣爱好等时间占比?

周伟华:我推崇全面均衡发展,包括家庭、学生、科研、健康等。我从来不会跟学生在晚 上和周末开组会,都是在学校的工作时间开。我晚上和周末通常也都在工作,但我希望在 家工作。这样我就可以和我的家人在一起,这也是一种陪伴。人要比较均衡地发展,不能 只偏重一个方向。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没有好坏高低。你期望自己成 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很关键。

 

学生:您觉得您是在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吗?我看到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在成为自己期望 的样子。

周伟华:每个人都是在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行是知的反映,所思所想,最后还是会落实在你的行为上。如果有人觉得很难“知行合一 ”,那他的“知 ”还没有成为他的真“知”。

发布日期:2024-06-20浏览次数:
您是第位访问者
管理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第25教学楼A座908室 邮编:300072
联系电话/传真:022-27403197 电子信箱:jmsc@t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