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5(11):1-2.
摘要:
2012, 15(11):3-10.
摘要:银行信用组合违约风险的度量和计算对银行监管有着重要的意义.使蒙特卡洛研究信用组合违约概率时,为提高模拟效率,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了重要性抽样技术来实现. 它主要通过条件独立性和“均值移动”两个步骤实现.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违约相关性矩阵的多因子变方差的重要性抽样算法. 该算法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违约结构中的占优成分并扩大其方差来实现. 数值算例证明了该方法在信用组合遭遇极值事件时,能够提高模拟效率及计算精度,具有一定的计算优势.
2012, 15(11):11-22.
摘要:在农户信用评级基础上,研究基于银行贷款风险损失比的农户信用贷款决策模型以及银行相应的信用贷款利率机制. 通过以农户个体合理性和银行最大可接受的贷款风险损失比作为约束条件,分别在农户项目成功概率对银行期望收益的影响以及农户项目成功概率同时对银行期望收益和农户期望收益都产生影响两种不同情形的假设下,建立了相应的农户信用贷款决策模型,给出了两种不同的银行最优贷款利率机制. 本文还举出实例,针对 5 级分类中农户不同的信用等级以及相应所获得的银行贷款授信,设计了 4 组不同的组合数据,分别在贷款申请金额、农户自有财富、银行最大可接受的贷款损失比以及农户项目期望收益率发生不同的变化时,农户最优项目成功概率以及银行最优贷款利率发生的变化. 讨论了在银行不同的贷款利率下农户项目净期望收益率的变化以及农户项目期望收益率的合理区间.
2012, 15(11):23-30.
摘要:首先论证便利收益调整后的风险溢价是套期保值净需求的代理变量,然后构建基于期货风险溢价效应的模型来研究现货价格波动率、偏度和期限结构对套保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随着现货波动率和到期期限增加,套期保值净需求增加;但现货价格偏度对套保影响的结果不一致,表明套保者会在一定条件下选择性套期保值; 不同品种间套期保值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套期保值的真实行为模式.
2012, 15(11):31-44.
摘要:本文建立了基于离散情景树的国际资产配置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形成了包含整体风险控制和后验优化风险再调整的外汇期权组合风险综合管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人民币外汇期权的套保价值及最优套保策略,并与外汇远期的套保效果进行了比较. 实证研究表明,根据本文模型确定的最优策略,人民币外汇期权组合对冲汇率风险的效果显著优于外汇远期,能够有效降低财富损失并提升盈利空间; 通过综合管理外汇期权组合风险头寸,套保组合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风险应对能力得到显著改善,由此实现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的有效匹配.
2012, 15(11):45-53.
摘要:本文对股票市场是否具有可预测性进行探讨,通过石油价格的变动,进而预测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 SSEC) 的收益率. 检验结果显示,自 2003 年后,上证综指收益率存在显著的石油效应,这种中国所特有的石油效应之谜,既不能用有效市场假说来解释,也无法被信息反应不足假说所解释.
2012, 15(11):54-65.
摘要:基于异质交易者行为视角,构建了一个包含理性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在内的远期汇率决定模型,并分析了均衡状态下的远期汇率波动曲线特征. 基于此模型,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实证研究了人民币 NDF 汇率波动与升贴水预期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远期汇率波动与升贴水预期之间呈偏 U 型曲线关系,与理论模型的结论相吻合. 本文从异质交易者行为的角度对远期汇率的波动机理提供了理论解释,同时为央行平滑远期汇率波动提供了新的经验依据.
2012, 15(11):66-75.
摘要:选取自2005 年1 月实施询价制以来至2010 年6 月30 日在我国沪深股市发行的461 个IPO 样本,分别采用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同市场基准计算 IPO 等权平均、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并实证检验了 IPO 长期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询价制下中国 IPO 在3 年内总体上表现为长期弱势,与询价制实施之前的长期强势结果相反; 新股发行的高定价、投资者情绪和意见分歧是我国 IPO 长期弱势的主要因素; IPO 的长期表现受到不同的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研究方法,以及使用不同的市场基准收益率和不同的 IPO 超额收益率加权方式等的影响.
2012, 15(11):76-90.
摘要: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可以绿地投资或作为本地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两种模式进入. 本文考虑本地银行具有老客户和甄别能力带来的信息优势,外资银行具有信贷成本优势,首先在银行不损失优质老客户利润的竞争规则下,将单期信贷模型扩展到多期,然后利用多期竞争的结论对两种进入模式进行了研究. 结论表明: 与单期信贷竞争中本地银行信息优势来源于老客户和甄别能力两方面不同,在多期信贷竞争中,本地银行信息优势主要来源于甄别能力,并成为外资银行绿地投资的进入壁垒; 在少数股权政策的限制下,为了消除信息劣势,外资银行倾向于入股因拥有甄别能力而具有长期信息优势的本地银行,因此少数股权政策可以保护本地弱势银行不被外资并购.
2012, 15(11):91-103.
摘要:本文按照上证综合指数的走势将2005 年7 月22 日至2008 年10 月28 日的整个样本区间划分为牛市和熊市两个样本子区间,采用样本子区间内的兴业银行人民币综合汇率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对数收益率的日数据,通过 VAR( p) -BVGJR-GARCH( 1,1) -BEKK 模型实证分析了 2005 年汇改后不同市态下中国汇市和股市间溢出效应的异化现象. 结果显示,汇改后,牛市和熊市中的中国汇市与股市间溢出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 牛市时期,汇市和股市的条件方差对自身负冲击都具有非对称性,两市场间不存在均值溢出效应,但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且一个市场的条件方差对另一市场负冲击都存在非对称效应. 而熊市时期,只有汇市的条件方差对自身负冲击具有非对称性,汇市股市间只存在股市对汇市单向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且一个市场的条件方差对另一市场负冲击均不存在非对称效应.
2012, 15(11):104-116.
摘要:20 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不同金融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使得金融传染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金融传染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致使金融危机传染渠道的确定成为金融传染问题研究的难点. 文章首先引入一个线性回归模型,以研究投资者的注意力对市场震荡的反馈,然后设计了一个非线性回归模型来验证市场间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在考虑了市场间的直接传染和基于注意力配置的间接传染因素下,研究了相依性情形下的金融传染的存在性问题. 基于 Google Trends 搜索量,结合 2007 -2008 年次贷危机时期,美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市场间的数据进行了丰富的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发现,在相依性情形下,次贷危机在东亚三市场间存在显著的直接传染效应,同时,注意力配置作为一种间接传染渠道,在危机的传染中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