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底线思维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平衡研究

      2024(12):1-18.

      摘要 (120) HTML (0) PDF 1.87 M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俄乌战争将油气安全问题推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正确研判未来天然气供需形势对于天然气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创新性地将天然气消费划分为生存、生产和非底线消费三类,从而在考虑多要素协同不确定性条件下预测中长期天然气消费,以做好底线思维下天然气供需形势的综合研判.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三种可采储量情景下,天然气产量分别于2030年、2033年和2037年达峰,其峰值产量分别为2 441.46亿m3、3 464.92亿m3和4 227.95亿m3;第二,至2030年,生产消费最低占底线消费的31.70%,但其年均增速远超生存消费;第三,2025年和2030年底线消费分别达到3 057.19亿m3~3 578.61亿m3和3 704.95亿m3~4 730.81亿m3,若严格落实梯级用气思维,在任何产量情景下生存消费均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而“十五五”末天然气产量最乐观情景下生产消费最低自给率不超过52%,甚至1倍情景下生产消费可能将完全对外依赖;第四,在天然气产量2倍或1.5倍情景可将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严格控制在50%以内;利用不同情景组合来降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效果有限,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最高降幅为8.71%.研究结论对于保障我国天然气供需平衡,从而落实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 创业失败的意义建构与意义赋予——来自中国官媒创业失败报道的证据

      2024(12):19-36.

      摘要 (115) HTML (0) PDF 1.18 M (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官媒选取不同的新闻框架建构创业失败事件.作为公共话语的中心提供者,官媒如何对创业失败事件进行意义建构与意义赋予,进而影响社会的失败认知与宽容失败氛围,仍然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对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三地官媒在2015年—2017年间发表创业失败报道新闻框架类型及结构的内容分析,本文提出中国官媒报道创业失败的建构模型,发现:1)官媒对创业失败事件的意义建构选取两类新闻框架,即风险型框架与机会型框架;2)两类新闻框架采用不同的结构进行意义赋予,在失败报道事件类型、失败原因解释及失败结果解读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官媒选取的新闻框架类型受区域创业活跃度影响,并可能塑造社会大众的创业失败认知和影响其创业意向.本文融合新闻框架视角与意义建构理论揭示了官媒对创业失败的建构过程,为理解官媒如何选择创业失败的新闻框架类型,结构化地讲述创业失败故事,以及了解不同框架的前因与后果提供了重要启发.

    • 制造商入侵威胁下网络零售商经营模式选择

      2024(12):37-56.

      摘要 (102) HTML (0) PDF 1.39 M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线上渠道的开设为制造商扩宽了销售空间,却对网络零售商造成了竞争威胁.不同于以往文献关注制造商的渠道入侵策略,本文重点研究了面临制造商潜在入侵威胁时,网络零售商应如何在分销、平台及混合模式间选择合理的经营模式.特别地,本文考虑了制造商线上、线下渠道间的溢出效应,分析了不同经营模式、溢出效应下渠道入侵对零制双方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1)制造商渠道入侵并非总是对网络零售商不利.在分销模式下,制造商会在渠道入侵的同时降低批发价格,零售商可在直销成本较高时获利;在平台及混合模式下,增设直销渠道有助于缓解外部性所导致的制造商定价扭曲,零售商可在正向或负向溢出较强时获利;2)越弱的渠道间溢出效应、越低的直销成本越有利于零售商选择平台模式;越强的正向溢出效应,越有利于网络零售商选择分销模式;越强的负向溢出效应,越有利于选择混合模式.本文既为网络零售商应对制造商渠道入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制造商开设线上直销渠道提供了决策支持.

    • 碳交易机制下基于互惠的供应链广告合作与减排成本分担契约

      2024(12):57-81.

      摘要 (118) HTML (0) PDF 1.87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两级低碳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制造商进行碳减排,零售商进行广告宣传,在碳交易机制下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低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减排与广告决策,将互惠引入低碳供应链的策略互动过程中开展相应的优化决策与协调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在互惠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内,无论制造商互惠偏好程度如何,通过广告合作-减排成本分担组合契约可以使低碳供应链实现完美协调.当制造商为高度的利他偏好者时,仅需通过广告合作契约就可以实现低碳供应链的完美协调;制造商非高度的利他偏好者时,单一的广告合作契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碳供应链的双重边际效应,无法实现完美协调.2)低碳供应链在双向合作模式下将获得最高的利润,也产生最多的碳排放,并且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碳排放总量均与互惠系数无关;单一广告合作模式下,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碳排放总量均随互惠系数的增大而增大;无合作情形下,供应链整体利润随互惠系数增大而增大,碳排放总量随互惠系数增大而降低,制造商的互惠偏好既有利于经济目标,也有利于环境目标.3)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模式,碳排放总量均随消费者低碳偏好和广告影响系数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消费者低碳偏好较低或广告影响系数较小时,双向合作模式下的碳排放量最多,并且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或广告影响系数的增大,双向合作模式下的碳排放总量将率先达峰然后急剧下降.

    • 网络外部性下的供应链广告和定价协调模型

      2024(12):82-102.

      摘要 (91) HTML (0) PDF 1.27 M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了一个产品需求受网络外部性、广告和价格共同影响的产-销两级供应链模型,旨在研究网络外部性对供应链成员的定价与广告决策,以及契约协调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性提高了产品价格与广告投入,其与广告效应形成的双重叠加效应大幅度提升了销量,使零售商和制造商共同获益.然而,在分散化决策中依然存在双重边际效应,使得产品销量、广告投入与系统利润均小于集中化决策.为此,本文尝试提出合作广告和收入共享契约来协调供应链,发现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时仅收入共享契约存在供应链协调的可能性,并且收入分成比例要满足一定条件.而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两种契约均能协调供应链,但收入共享契约的协调效率更高.

    • 中国股市谁在提供流动性?——基于订单簿下单行为的博弈分析

      2024(12):103-115.

      摘要 (106) HTML (0) PDF 1.81 M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动性供给者和消耗者的博弈决定了市场流动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理性预期均衡模型,从订单簿上的下单行为出发研究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对流动性“供给者-消耗者”结构和股市流动性形成机制的影响.该模型的投资者结构包含知情交易者、非知情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模型不仅考虑了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的博弈,还考虑了非知情交易者内部的博弈.模型结论表明,非知情交易者和知情交易者均会选择限价订单提供流动性,即存在“知情-噪音”、“非知情-知情/噪音”的流动性“供给者-消耗者”结构影响股市流动性.非知情交易者比知情交易者更积极地提供流动性,即在更优惠的价格上提交限价订单,但其订单在订单簿上积累得越多,市场流动性越差;而知情交易者的限价订单可以控制非知情交易者的订单数量,从而改善市场流动性.在此基础上,模型发现非知情交易者相对于噪音交易者的占比通过影响流动性“供给者-消耗者”结构反向影响市场流动性,且股价波动性越高,这一影响越弱,流动性“供给者-消耗者”结构越稳定(以“知情-噪音”为主导).

    • 重大事件冲击下全球股票市场波动溢出与跳跃传导研究

      2024(12):116-138.

      摘要 (156) HTML (0) PDF 1.90 M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重大事件冲击下国际股票市场间不同类型风险的传染特征,本文借助动态跳扩散双因子交叉回馈模型,将股票市场风险分解为连续波动风险与非连续跳跃风险,采用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国际股市间的风险传染路径,并引入网络拓扑方法量化波动溢出和跳跃传导程度,进而构建了全球股市波动和跳跃风险的传染网络图谱.研究表明:欧美股票市场总体上依然是全球主要的风险净输出者,大陆市场虽然是主要的风险溢入方,但对全球其他市场也存在持续性的波动溢出和微弱的跳跃传导.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全球总的平均跳跃传导程度更高但持续期较短.此外,同一类型重大事件发生在不同地区具有截然不同的传染特征,表现为新冠疫情下美国市场对中国大陆存在显著的单向溢出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动态认识全球主要市场风险传导特征和路径变化,可为监管当局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 跨境借贷冲击下的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2024(12):139-154.

      摘要 (93) HTML (0) PDF 1.30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改进的Greenwood等持有共同资产网络模型,研究跨境借贷引发的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1)跨境借贷冲击下的系统性风险主要由资产端冲击决定,且系统性风险有四阶段特征;2)系统性风险受风险敞口、机构资产规模、杠杆及间接关联性等因素影响,且这些因素在不同冲击、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作为外部冲击的风险敞口,其重要性弱于机构资产规模和间接关联性等银行内部特征因素;3)跨境借贷引发系统性风险增加可以导致未来宏观经济变量的不利变化,说明本文指标有效.

您是第位访问者
管理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第25教学楼A座908室 邮编:300072
联系电话/传真:022-27403197 电子信箱:jmsc@t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