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1(11):35-49.
摘要:传统静态研究中, 由并购引起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参与并购企业掌握自身生产效率信息, 而外部企业无法辨识并购是否会影响参与企业的效率.文章在传统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动态延伸, 假设市场中存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企业, 在序贯决策的框架下研究企业并购动因及并购企业实际盈利.根据并购前后参与企业的市场角色不同, 文章研究比较了四种可能发生的并购类型, 并证明当并购伴随企业角色改变时, 即便存在效率损失, 并购仍是有利可图的.此外, 文章还从政府政策角度出发, 针对政府并购控制的介入时间以及审核标准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结果证实当政府进行事前干预时, 消费者福利标准更加精确、严格;而当政府进行事后干预时, 社会福利标准的优势更为明显.
2016, 19(8):32-42.
摘要:基于Stackelberg 竞争模型, 分析非生产性的专利持有者如何在纵向兼并和技术许可之间进行选择, 以转化提高产品质量的专利技术, 并分析此决策对消费者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 当技术的创新程度较高时, 专利持有者的最优策略是先纵向兼并跟随企业后向先行企业许可技术; 此时, 较之单位收益收费合同, 兼并后的新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单位产出收费合同进行技术许可。第二, 当技术的创新程度较低时, 专利持有者同时向两个企业许可技术。第三, 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 纵向兼并有益, 而技术许可有害, 这与我国政府偏好技术许可的态度相反。
2009, 12(2).
摘要:从双边市场视角研究了电视传媒平台企业兼并及其产生的效应,探讨了电视传媒平台企业的兼并与单边市场内企业兼并的不同之处.研究表明:从平台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电视平台企业的兼并能带来更大的利润;从广告商用户的角度来看,电视平台企业之间的兼并并不会损害广告商的利益,反而降低了广告费,增大了广告量,提高了广告商的利润;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广告量进行比较,在广告商较少的一定条件下,电视平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低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广告量,存在广告量供应不足.
2007, 10(6).
摘要:针对异质产品Cournot寡头竞争市场,研究两种不同委托授权下企业的横向兼并效应与内部激励机制调整问题.首先证明了无论企业采用何种类型委托授权模式都具有较大的横向兼并动机,且产品替代性程度越低,兼并动力越大,只是在分散委托授权模式下企业的兼并动机比集中委托授权模式稍弱一些.并且证明兼并企业采用分散委托授权模式时与采用集中委托授权模式时其经营者激励机制调整有明显不同,集中委托授权模式所采用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其攻击性普遍增强,而分散委托授权模式所采用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其攻击性普遍减弱,但未兼并企业所采用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其攻击性总是随兼并规模的增大而增加.
2004, 7(2).
摘要:研究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拥有主流技术标准的主导厂商对其技术标准的控制策略. 结果表明,在从属厂商技术联盟等联合反击行为的影响下,网络外部性的强弱以及厂商的用户基础规模决定了主导厂商的策略选择. 只有网络外部性较弱而且主导厂商的用户规模优势较大时,主导厂商才会独占技术标准;当网络外部性较强或者主导厂商的用户基础优势相对较小时,主导厂商应全面开放或者仅对部分厂商开放技术标准. 若政府强制主导厂商实行非歧视性的技术标准控制策略,则可能会损害社会福利.
2004, 7(1).
摘要:借鉴协商和讨价还价理论,建立了企业并购谈判模型,利用博弈论工具对模型进行了求解. 同时,针对一些并购谈判需要时间较长的现实情况,对目标企业在谈判期间具有期间收益的并购谈判模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2003, 6(6).
摘要:从差异化角度提出带有质量参数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偏好参数的产品需求函数,分析了产品互补企业通过兼并提高互补产品组合质量激发市场需求来提高企业利润的兼并动因.分析和结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当今兼并浪潮中的产品互补企业的兼并.
2002, 5(3).
摘要:在行业寡头垄断竞争中, 引入产品覆盖策略竞争的变量, 把企业兼并时的竞争假定为两个阶段两种变量: 先是产品覆盖策略竞争, 后是产品产量竞争, 并设计了一个描述这种兼并竞争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参与和未参与兼并的企业的产品覆盖策略变化对各企业利润和价格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兼并悖论. 我们赞成适度的兼并控制政策, 但在经济萧条时期可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