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组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钥匙

 

转载自“清华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杜义飞 等

 

导语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过程面临诸多障碍,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难题。如何打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使二者深度融合?数字组件有可能成为有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载体与新途径。

 

文 / 杜义飞、史轩亚、程正

 

数实融合:数字技术重新定义实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论述明确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过程面临诸多障碍,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难题。

面对数字技术革命的浪潮,人们常产生这样的疑问: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到底给现代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新技术革命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大量新技术直接应用到产业实践中,释放出巨大的动能,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向前发展。这个答案隐含了一个逻辑:数字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产业进步的作用原理是类似的。新技术作为新型的手段和工具直接用于提升生产效率,产出更多产品,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事实果真如此吗?产业数字化的实践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生产环节信息堵塞、数据孤岛化,这是国内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它们投身数字化转型最直接动因。管理依靠人工,库存数量、采购数量往往是一本糊涂账;生产数据无法打通,数据上线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生产质量问题无法溯源,没有完整的质量控制系统;等等。针对这些症结,国内某钢铁集团应用数字技术建起了一栋“透明工厂”(见图1)。“透明”不只体现在货架物料上,还体现在物料数据之间的通透性上。数据的打通打透直接激活了研发、生产、销售、客服等各个环节的交互,带来了提速与增效。截至2022年底,透明工厂已助力企业实现效益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质量提升10%,故障率降低25%,工序能耗降低10%。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在涌现!跨系统、跨品牌、跨流程、跨地域的难题在数字空间迎刃而解,企业效率的提升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些“神奇”的能力开始涌现出来。通过构造、物联、高逼真渲染,实体工厂清晰地映射到数字屏幕上,企业具备了快速决策的推演仿真能力。物理空间在线、生产设备数据在线和生产流程管理在线,让决策者能够轻松复盘,把控全局。

该钢铁集团的摸索为数字化应用指出一个崭新方向:将数字技术深入渗透到制造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动不同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产业升级。那么,如何打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使二者深度融合?我们认为,数字组件有可能成为有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载体与新途径。

 

数字组件:数字与实体的关键纽带

? 从物理组件到数字组件

数字组件源于组件的概念,组件一般被认为是产品的物理组成部分。物理组件集合成为产品,承载相应的功能;反过来,产品也可以分解为在预先指定接口上松散互连与耦合的组件。组件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产品或系统是如何架构的,其整体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随着精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组件进一步成为理解不同主体关系或关联空间的概念,被用来阐释支撑产业生态合力输出最终产品的众多功能模块,可由不同的产业主体支持或访问。组件间的互补性反映了参与主体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迸发出“主体-环境”共演的丰富空间。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变化时,主体拥有在组件之间调整的“自由地带”,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变或调适。换句话说,物理组件承载了产品的功能,多个组件的连接则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聚集;物理组件的互联方式可能是固定的,但产品形式与功能之间表现出灵活的耦合关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数字化对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等过程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数字平台与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物理组件逐步被嵌入了数字技术或数字功能,演变成为具备特定功能与价值的应用程序或媒体内容。数字组件应运而生,呈现出新的主体形态,如手机App、电子芯片、汽车导航等。数字组件是数字产品的基本载体,不仅可以直接对接数字经济的底层架构,还能够更广泛地承载主体相互依赖的空间。

? 数字组件的三个基本性质

我们认为,数字组件的基本性质至少涵盖了以下三方面:可重新编程性(Reprogrammability)、可重组性(Recombinability)和可供性(Affordance)。

数字技术让“对数据进行处理的程序同等被作为‘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对程序本身的调用、编辑或重新编程就是可重新编程性。可重新编程性使形式和功能实现了“脱钩”。数字组件可以被不同参与主体重复修改以实现新功能,通过参与式与自主式的“内生性改变”来适应新的环境。可重新编程性让数字组件具备内生变异性与生成涌现性。

可重组性指数字组件能够更加灵活地嵌入到更多的物理产品当中,与其他组件组合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数字技术可以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介信息转化为标准化数据,数据流动与处理更加自由,实现了媒体设备和数字内容之间的分离。数字组件的可重组性有效地实现了数字底层打通与参与联动性。

相对而言,我们特别强调数字组件的可供性。可供性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于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可供性是独立于人的物体的属性,但又与每个人的能力密切相关,有点类似于汉语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数字组件的功能及塑造的意义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预设的,而是由参与主体共同释放,并不断在场景中得到汇聚与校准。数字组件的可供性让新产业现实呈现与多主体共生成为可能。

? 通向融合的新“生”路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组件是一个天然的衔接点和融汇点。组件既承接了实体经济中的物理部件,又展开了数字经济中的关系组态。实体经济效率提升的“天花板”已肉眼可见,数字技术底层对实体经济的改造就是要突破这一天花板。借助组件的概念,我们可以对两种经济形态进行辨析:实体经济徘徊在物理组件灵活的组合方式和效率地带之上;数字经济正在开启的是组件数字底层的自由生成方式和涌现空间。

因此,本文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引导实体经济逐步进入数字经济打开的新价值空间。换言之,在原有道路是用更多的产出实现价值增加,新的道路则是另辟智能智慧的新价值空间,是一条“生”的路径。例如,前述钢铁集团的透明工厂,已经从“提速增效”的产品思维,转变为推演仿真智能、全局应对智慧与可持续低碳发展的新思维。数字组件用“生”的方式实现转型与融合,是通向“数实融合”的新钥匙。它不是简单地在形式或工具层面连接两种经济形态,而是在数字底层实现贯通,激发内生性涌现与生成,并在与多方主体的互动中反复校准与适应,让涌现的新事实被广泛接受。因此,数字组件的优势不仅在于衔接不同经济形态,更在于不断促进新事物涌现。

 

生生不息:数字组件因“生”而融

数字组件的概念虽然脱胎于传统物理组件,但其天然地是为数字价值空间的创生而存在的。数字空间的释放与爆发充满复杂性,充斥着原生的欲望,要释放价值,通达实体存在,生生不息是基本的动力和途径,而数字组件是实现生生不息的关键。数字组件是“生”的底层形态和基本构型,其核心标识不是功能实现,而是真正开启反馈,训练闭环,使“生命”开始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组件就是围绕“生”展开的。可重新编程性表明组件本身是可访问与可修改的,承接了组件自身的改变与调适过程;可重组性实现与外部的交互,能够快速联动与重组;可供性代表了组件“无感”地深入应用场景,不断校准与保留的过程。三个性质也是三个过程,首尾相接,成为一个基本的闭环构型,实现“生”的循环与持续。在生生不息的循环中,数字组件的分层架构、“无感”场景以及多主体生态的构型与承载表现出特别活跃的态势。

? 释放分层模块架构

数字组件改变了物理组件和参与主体间的固定交互方式,直接催生了更加“立体”、更具生成性的分层模块架构。传统组件容易成为固定产品的模块,数字组件则打破这一束缚。可重新编程和可重组使其能在一定的功能层级进行自由分解与聚合,形成分层模块框架。不同层级的组件可以非常容易地被分解和追溯到基本单位,极大方便了数字组件在更深层次上的相互渗透,从而不断涌现和创生新功能或新组件。此外,数字组件之间的交互形成了相应的组件互补结构,这种结构能够给予创新主体更大的空间以校准创新行为。数字组件的加入使得组件之间的关系更加具有灵活性,比物理组件更容易进行组件创新或整体组合创新。

2018年,腾讯集团提出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全新战略,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开始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在此后几年时间里,腾讯集团构建起全面的数字化技术体系,覆盖在线会议、移动办公产品等各类前端应用,一个完整的数字组件分层模块架构问世(见图2)。

从数字组件生成性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技术分层架构与功能自然释放的过程。针对AI大模型的各类需求,腾讯集团结合多年的技术积累,推出了HCC高性能算力集群、腾讯云MaaS服务、向量数据库等产品,并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通用大语言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该模型支持主流开源模型在行业中的应用。产业的场景化需求驱动下,腾讯又呈现出全面绽放的态势。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潜能爆发,腾讯全面提升产业大模型的训练效率,在云上加速大模型技术的迭代升级和落地应用,已向二十多个行业输出五十余项大模型解决方案。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腾讯集团推出四百多项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各个行业主体推动数字化转型,业务范围覆盖能源、零售、交通乃至政务等多个领域。

? 渗透“无感”应用场景

在具体业务层面,可重组性使得数字组件能够有效地推动数字底层打通,实现灵活嵌入。数字组件能够无缝地渗透到应用场景中,功能的释放在不经意间发生。从最熟悉的传统产业场景出发,数字组件不断诠释与确立场景中涌现的新功能与新业态。

矿物行业拥有工业互联网最丰富和复杂的应用场景。博维数孪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产品,率先将IoT、可视化、数据分析相关数字技术植入组件,并引入矿产行业丰富的应用场景中。作为矿物生产系统的关键设施,皮带传动设备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是矿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这类设备会发生人工难以观测到的各种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博维数孪通过数字孪生动态演示、工序流程可视化以及控制中心的多维分析,对传动设备的众多传感器数据进行立体化可视化呈现(见图3),将原先散落在众多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集成和互联互通。每一块煤的实时数据与相应信息流都将同步更新,确保工艺品质数据的即时在线监测。通过预测维护系统,还能够对工频异常、电气问题、机械组件磨损等多种潜在故障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为生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促进矿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川能智网是一家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成立的国有混合制企业,聚焦传统的售电用电业务。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川能智网重新锚定应用场景和功能业务定位,积极探索工商企业用能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打造数字能源连接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服务领域试点示范项目。

川能智网反复与用户进行可供性校准,为工商企业安装了能源信息采集组件设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用能监测在线化、多领域协同智能化,构建企业365全天候实时用能“体检专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节能降耗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共签约企业五千余家,包括富士康、一汽大众、沃尔沃等一千余家工业企业,为企业节能降耗10%以上。

云筑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公司。依托中建集团的产业基础,云筑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与建筑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从最熟悉的场景出发,云筑为建筑行业提供“数字供应链”与“智慧用工”两大数字组件群。前者从寻源招标、采购商城、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等方面入手实现全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后者是包括产业工人招聘培训、劳务实名制管理和工地防疫管理在内的智慧用工整体解决方案。根植成熟应用场景,云筑不断延展业态。成立七年来,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央企业互联网服务和双创平台的知名品牌、国家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项目等认证及称号。公司以“助推建筑行业数字化”为己任,已经成为行业内进行数字经济探索的先行者和深度参与者。

? 通向多主体产业生态

产业作为中观层次的经济形态,涵盖了众多参与主体。实体经济的产业形态更多是以链条的方式来组织,在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下各个参与主体被置于固定环节,在相对统一部署下协调运作。数字组件更加强调对多主体的承载,可供性促成了新型业态以及多主体共生性的出现,呈现出主体自主性与并发性并存的产业生态特征与趋势。

位于台州湾新区的杰克公司,是全球缝制领域独树一帜的综合服务商,提供从缝制前端到后端的一系列智能化服装生产解决方案。基于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杰克不仅关注自身的壮大,更是致力于打造和丰富外围产业链生态环境。公司创始人阮积祥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强调,构建一个和谐互利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单一的产业链向多元、互动的产业生态演进,关键在于激发和释放参与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组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搭建在技术基础层面互联互通的数字组件分层模块架构,杰克促使新的增长动力自然形成,并引导各方参与者不断地探索和适应,从而建立起新的业态结构。

首先是打通。为了让生态中各参与者能够通过其数字组件展开交互,杰克开发了缝纫机分布式移动端APP应用。该数字组件可以将业绩数据自动生成员工绩效,方便终端客户的企业管理,进而确保杰克能够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参与主体,最大程度发挥各个节点设备数据的价值与效用。

杰克打造了首个贯穿行业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合理的数字组件分层模块设计,平台和相关配套企业得以共享研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库存信息以及融资工具,从而促进智能化仓储管理、精准裁剪技术、自动化缝纫流程、高效分拣系统和成品管理的互联互通。此外,该平台还可以为终端服装制造商提供全面的智能生产管理、网络化协同生产、远程产品诊断、工艺与能源消耗监控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为服装行业各企业注入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产业生态系统。

“公司产品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MES、WMS、APS等软件系统把缝前、缝中、缝后所有设备的数据进行了打通,更有利于发现服装生产过程中的短板工序,改善、提高服装生产效率。”阮积祥说。

其次是涌现。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缝制设备领域预计会出现竞争加剧的局面,领先者有望增强市场优势。杰克宣称将维持其品牌和技术的领先地位,并带动产业生态中的企业增强实力。从单机供应商到成套智联服务商,基于对产业链下游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杰克成功实现战略转型。

杰克与富士康、华为、阿里巴巴及三一重工等企业协作,跨界整合数字组件,共同推进服装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借助物联网、云技术、智能自动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服装行业正在向交货速度更快、产品质量持续提高、招聘效率增强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从最终消费者到生产供应链各环节价值的全面提升。

杰克还向中小型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向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提供包括工业设计、机器免费检测服务、知识产权申报指导在内的全方位数字组织配套服务。利用共创、共享的生态数据和资源,引领并促进产业链各个中小企业共同“固链、强链、延链、补链”。

最后是承接。自成立以来,杰克伴与四百余家供应商共同进步,从小规模作坊发展成为行业龙头。这些合作伙伴中,有3家实现了年产值过亿元的跨越,三十多家供应商的年产值也过了千万大关。缝纫机行业的竞争模式也从过往的恶性价格竞争逐步转向更加健康的生态循环体系。杰克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补齐产业短板、加强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

近几年,杰克与生态合作伙伴积极拓展数字服务的外延,共同推进缝纫产业的集群化和平台化。杰克所打造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盟,并分阶段实施了智能工厂建设、高端芯片研发中心等关键项目。这些努力有效串联了金属加工、制造、喷涂、装配、仓储和物流等产业环节,加速了企业在数字化的推动下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

在杰克智能缝制设备全产业链园里,杰克正带领一百多家供应商共同发展。“起初创办企业就是为了能吃一口饱饭,让家庭富起来,让日子好起来,但是当杰克发展到10年左右,有了众多合作企业与员工之后,我们就要为他们负责,与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杰克控股集团董事长阮福德如此阐释产业生态背后的发展理念。

 

结束语

很多人认为,数字经济不过是新技术应用下传统经济形态的延伸,没有本质性的变化,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数实融合”的问题上纠结。然而,在数字经济推动下的传统效率逻辑越发显得苍白和窘迫。很多人付出很大的努力,却仍长期羁绊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进程中,长期挣扎在打通两种不同经济形态的泥潭里。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低估了这一波技术带来的新能量空间的革命性,那么,我们可能会与这个时代最为精彩的变革擦肩而过。由此,“数实融合”难题的本质性根源开始显露出来:每一种经济形态都伴随着内在独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基本矛盾,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在此基本矛盾关系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数字经济逐渐偏离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型。

既然两种经济形态在原型上出现了分野,那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转变为弥合两种经济形态的新任务。本文并不从经济学角度去探讨二者本质差异,只是从产业实践与现象中去窥见一斑。我们认为,只有找到恰当的契机或路径才能让弥合本身变得可能,只有深入到产业中观察与捕获正是通向这种可能性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字组件的视角具有独特的优势:既能刺透了数实经济隔阂,又让融合成为可能。诚然,数实融合的深层次作用机理仍值得持续深入观察和思考。

 

 

关于作者 | 杜义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移动互联商务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史轩亚: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程正: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维数孪创始人。

责任编辑 | 刘永选(liuyx6@sem.tsinghua.edu.cn)

 

 

发布日期:2024-11-12浏览次数:
您是第位访问者
管理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第25教学楼A座908室 邮编:300072
联系电话/传真:022-27403197 电子信箱:jmsc@tju.edu.cn